這是一座既矛盾而珍貴的鐵道橋。
說到林業鐵路,第一印象定是由一根根粗大的木頭架成,複雜而特別的橋了,阿里山的老照片、太平山的見晴鐵道,都有這樣讓人印象深刻的光景。
由於火車所需要的行車條件是平坦的地面,台灣的山地卻是山高坡陡、溝壑縱橫,想要整出平坦的地基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。於是聰明的工程師們便就地取材,用在山上最堅固而常見的建材——木頭,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高聳而複雜的鐵道橋,讓運材火車日夜奔馳其上,拉出一車又一車最上等的紅檜與扁柏。
那是專屬於林業的建築之美,木紋交錯的無數直線與二條劃過的亮白曲線。
我沒有深究這些鐵道橋的木材是什麼種類,但在那個年代,最好又最耐腐朽的在地木材,泰半就是檜木了。
於是這些由巨木們所搭建的橋樑,支持著一列列的運材火車,支持著台灣的林業直到最後一刻;送走的是台灣山林千年的歲月結晶,也送走了1987年最後一班載著裁撤工作站職員的火車,與台灣林業的黃金年代,和再也回不來的原始巨木森林。
那是一種同根相煎的殘忍與無奈,抑或是舊時代開發至上的思維與新世代永續發展的衝撞。
鐵道橋就這樣站在那裡,用一種最挺拔的姿勢,熬過了無數的颱風與山洪,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地震與山崩,在最後一班火車駛過的30年後,依舊等在那裡。
等待著旅人用雙眼見證,那沾滿樹脂的林業年代,見證那滿山的人造森林,反思台灣林業與史蹟的未來,是該何去何從?化為塵土?亦或是保存憑弔呢?
#嵐山山地鐵路・高架鐵道橋(21)